为进一步增强消费警示效能,福建省消委会发布一季度福建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围绕消费者普遍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剖析,通过真实案例还原揭示潜在消费风险。 接下来,福建省消委会将在微信公众号上向社会公众逐一披露一季度典型案例,通过持续性的案例发布,助力消费者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 案例简介 沈先生在厦门市某药店为怀孕的妻子叶女士购买叶酸片时,店员推荐了某品牌维生素C咀嚼片,尽管该产品包装注明“孕妇、乳母禁用”,但店员仍称可放心使用。2024年8月8日,叶女士产检发现胎儿失去胎心。沈先生与药店协商未果后,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 处理过程及结果 厦门市同安区消委会接到投诉后,迅速前往涉事药店调查,但因监控录像被覆盖,证据难以获取。鉴于双方争议较大,消委会启动“消费环境协同治理中心”,联合市场监管局、法院、司法局以及市律协共同介入调解。这一协同治理模式旨在整合多方资源,提升调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首次调解中,沈先生要求药店证明孕妇食用维生素C咀嚼片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否则需赔偿20万元。而药店则表示,产品相关手续齐全,且无法排除胎儿失去胎心是由染色体异常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双方各执己见,调解陷入僵局。 为打破僵局,市场监管局决定对涉事产品信息进行协查。随着调查的深入,消委会组织了第二次联合调解,并邀请厦门市律协公益委员会律师到场,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协查结果显示,该产品生产厂家未对孕妇使用该产品进行过科学安全评价,因此在产品外包装上明确标注了“不适宜人群:孕妇及乳母”。 投诉方认为无法排除产品对胎儿的影响,要求赔偿15万元;被诉方则以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产品与胎儿失去胎心的关联性,仅愿承担部分营养费和就诊费。面对双方分歧,消委会联合法院和司法局工作人员对双方进行说服疏导。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诉方同意补偿投诉方5万元。调解人员引导双方申请司法确认,确保调解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巩固了和解成果。此案通过明确的法律程序和协议约定得以圆满解决,避免了后续纠纷。 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孕妇食用维生素C咀嚼片是否会导致胎儿流产;二是药店是否尽到了相应的提示提醒义务。流产事实已然发生,在监控录像证据灭失、无证据证明因果关联性的情况下,如何在情理与法理之间找到平衡,高效沟通协作,引导投诉方树立合理的期望值,成为该案例调解工作的难点。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了灵活的方式,通过多种沟通手段帮助双方达成共识,充分体现了协同治理在多元化解消费纠纷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消费环境协同治理中心”的介入,整合了市场监管、司法、法律服务等多方面资源,不仅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还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沟通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