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福建省消委会发布一季度消费投诉热点分析

来源:福建省消委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11 16:46:23    分享到:

一季度,福建省消委会对全省消协组织的消费投诉数据进行汇总,经梳理发现,预付式消费纠纷、手机支付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问题,特此对外发布一季度福建消费投诉热点分析。

一、职业闭店套路多 预付式消费需警惕

职业闭店人通过专业化的操作护航企业退出市场,形成灰色产业链,是近期消费维权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些专业的闭店“操盘手”往往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为无债务偿还能力的个人,利用虚假合同、关联交易转移资产,以及分流客户等手段,帮助企业规避经营责任。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预付金使用周期较长、企业预付款使用流向不透明,遭遇职业闭店时,更容易陷入企业资产转移后无法追偿、证据链缺失等维权困境。部分消费者迫于维权成本最终放弃追偿,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福建省消委会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职业闭店人通常选择预付额度高、消费周期长的领域(如健身/教培/美容)实施套路退场,消费者需重点防范,可通过以下方式,保障消费安全:

(一)、重视资质核验:可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企业成立时间,建议选择成立3年以上的企业。同时注意查看经营场所租赁期限,应确保剩余租期应覆盖预付卡有效期,也可关注法定代表人关联企业数量,对关联企业过多的需提高警惕。

(二)、掌握资金安全:单次预付金额尽量不超过5000元,且周期控制在3个月内。优先选择接入“预付金第三方监管平台”的商户,保障资金安全。支付时备注“预付服务款”,拒绝转入私人账户。

(三)、保存相关证据:合同必须明确约定“未消费金额退款公式”(如:退款=预付总额-已消费实际金额)。向商家索要带印章的收款凭证,拒收手写收据。定期登录商家APP下载电子消费记录,建议每月进行备份。

二、警惕手机免密支付风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支付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免密支付”作为一种提升消费体验的功能,正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这一功能带来的不仅是便捷,还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所谓“免密支付”,是指用户在进行一定金额以内的交易时,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的一种服务。该功能旨在减少支付步骤,提高购物效率,尤其适用于小额快速支付场景,如公交卡充值、便利店购物等。目前,在淘宝、拼多多、滴滴、美团等多类平台上,“免密支付”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普遍的服务功能。如果上述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近期,消费者反映因“免密支付”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问题包括:一旦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他人可能利用“免密支付”功能直接进行消费;即使单笔限额较低,但短时间内频繁的小额盗刷也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盗刷行为通常较为隐蔽,不易被及时发现,往往在事后才发现多笔不明扣款。

福建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享受“免密支付”服务带来的便利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定期审查支付设置和权限: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检查自己在各个支付平台上开启的服务和权限的习惯。确保只有那些确实需要使用的应用和服务被授权进行免密支付,并及时关闭不再使用或不信任的应用的访问权限。

(二)、妥善保管手机和相关设备:免密支付的核心依赖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因此用户应特别注意对这些设备的保护。建议为手机设置锁屏密码、指纹解锁或面部识别功能,防止他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设备进行支付。此外,如果手机丢失或被盗,应立即通过支付平台提供的远程锁定或挂失功能,冻结账户以避免资金损失。

(三)、定期查看账单并核对交易记录:养成每月定期查看银行账单或支付平台交易记录的习惯,仔细核对每一笔消费是否为自己所为。如果发现不明扣款或异常交易,应及时向支付平台客服反馈,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四)、开启交易提醒服务:大多数支付平台都提供了交易提醒功能,可以通过短信、APP推送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每笔交易的通知给用户。启用这些提醒服务可以帮助及时了解账户变动情况,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交易行为,立即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

三、信息泄露有风险 扫码付款要当心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扫码支付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购物、点餐、停车缴费等。这种支付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商家的人力成本,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潜藏的风险——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特别是在扫码消费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或对相关规则不甚了解,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面临着被过度收集的风险。

目前,因为扫码消费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在扫码点餐时,大多数点餐程序会将应当明示的内容隐藏在“同意规则”“隐私政策”当中,或是以极小的字体等其他不显著的方式,让消费者无法轻易辨识或获取经营者所要告知的内容,这其中可能包含了收集位置、联系方式、头像等个人信息的要求。还有部分小程序会强制消费者关注、注册,收集非必要信息。此类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也可能触犯法律。

福建省消委会向广大消费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使用扫码支付前,务必仔细阅读相关的隐私条款和服务协议,特别是关于个人信息收集的部分。如果发现有不合理之处,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服务并寻找替代方案。

(二)、谨慎授权: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权限请求,如位置信息、通讯录访问等,除非必要且信任该应用或商家,否则不要轻易给予授权。每次授权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而非盲目点击同意。

(三)、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定期更新密码,启用双重验证机制,确保账户的安全性。同时,留意账户异常活动,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客服处理。

(四)、利用法律法规维护权益: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若发现自己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或滥用,可通过投诉举报、提起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权。

(五)、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支持那些尊重用户隐私、透明度高的企业和服务,拒绝使用那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通过市场力量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