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寿险过冬选择题 财务再保重战江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1-13 00:00:00    分享到: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幸。

    国内保险商在享受去年由疯狂A股市场带来的相同幸福故事后,随着资本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持续深度调整,似乎正品味着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的各自的不幸。

    过冬——这是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近期常挂在嘴边的词汇。

    “过冬论”背后,呈现出的则是上市大型保险公司、快速成长期保险公司,及小型保险公司三张不同的不幸脸谱。

    据本报记者了解,各保险公司的举措各有不同,甚至连极端的“财务再保”亦开始重出江湖。

    三张“过冬”脸谱

    “不同发展阶段的寿险公司的冷热境遇并不相同。”11月11日,一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直言。

    例如,对于像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上市寿险公司而言,尽管在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挫中投资收益急剧缩水,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但由于其拥有庞大的资产和可用资金,因此危机感并不体现在现金流短缺上。

    这可从平安人寿意欲在2009年扩张银保市场得以印证。今年10月初召开的银保会议上,平安人寿再次重申了明年银保保费约100%的增长目标。

    “集团已经承诺给寿险公司注资200亿元,因此大力发展银保所需要的资本金瓶颈已经解决,不会对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知情人士透露。

    为完成这一目标,平安人寿将在开拓银行营业网点、增加人力配备和费用支出等方面多管齐下。

    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类似平安等公司的“过冬”,在于资本市场的低迷雾致使资产收益率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了其盈利水平。

    次,在降息周期下,虽然寿险公司的产品易于销售,但却找不到与之久期相匹配的投资产品,因此可能出现“收得越多,亏得亦越多”的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大型上市保险公司而言,现在的压力更多地体现于,如何使投资收益配合业务方面的持续增长。”上述业内人士称。

    另一方面,像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及生命人寿等正步入快速成长期的寿险公司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副表情。

    “突遭隆冬下,此类公司如何改变原来宽松环境下的粗放式发展,并在保持发展速度同时,进行资源有效配置以实现集约式发展,是其必须要做的功课。”沪上一寿险分公司总经理称,此外,还有高速成长期和“过冬”期重叠情况下的合规经营问题。

    近期沪上部分寿险公司代理人,甚至财务经理挪用退保费进行股票投资有所抬头。

    此外,小型寿险公司的困难更多是在原本就存在业务量就不大的压力下,面对投资收益瞬时缩水的夹击,导致现金流短缺。

    “小型寿险公司面临的考验无疑是最大的。”上述沪上寿险分公司总经理坦言。

    “财务再保”胎动

    据记者多方了解,不少寿险公司已制订了风格不同的长期“过冬”措施。

    例如,新华人寿除了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停止销售银保渠道的趸交产品,大力发展期交产品外,还在资源配置上采取了“有保有压”的措施。

    “有保有压,即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财力投放至公司鼓励发展的业务方向,改变原先按保费计划配置费用的做法。”新华人寿一高管称。

    具体而言,新华人寿已投放更多资源在原本薄弱的个险渠道、包括利润率较高的法人短险,及银保期交业务等。

    至今年10月,新华人寿银保渠道的期缴业务前十个月累计实现期缴保费5.32亿元,同比增长290%,远高于总规模保费的增速。

    部分中小型寿险则采取了直接控制成本、削减费用的做法。

    光大永明上海分公司负责人透露,为了应付困难期,目前光大永明已停止了所有的招聘,且公司将在未来大幅削减包括经营费用、广告费用等费用开支,“预计费用削减比例在20%左右,我们的着重点在深耕原有客户”。

    考虑到费用的全面削减可能令业务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合众人寿采取的则是另一类费用削减方式。

    “对于与展业相关的业务支出,合众人寿削减的幅度不会很大,我们开刀的主要是人力和房租等支出方面。”合保人寿内部人士透露,“例如,未来裁员应该是一条节流的路径,估计我们今年的年终奖也将泡汤。”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极端的过冬方法亦开始在小型寿险公司胎动,其中就包括财务再保。

    业内传言,某小型寿险公司业已将其在2007年至2008年间80%的银保保费通过财务再保“卖”给了再保险公司。

    所谓财务再保,即指寿险公司将未来几年的保费收入分给再保险公司,而再保险公司将其贴现成今年的保费收入,付给寿险公司,以解决其紧张的现金流。这等于寿险公司将未来数年的保费收入打折卖给了再保险公司,但保单责任依然由寿险公司来承担。

    而一般再保险的做法是,保险商将高风险的保费收入通过再保险分给再保险商,以达到风险均摊的目的。

    “这种极端的做法只有在非常时期才会采用,因此此等做法的出现无疑从侧面印证了小型寿险公司现金流的紧张程度。”业内人士称。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