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文尔雅了四年之后,平安人寿在银保代理市场终于改弦易辙,吹响了反攻的集结号。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预计今年全年平安人寿的银保保费收入规模将超过120亿元,增长幅度接近100%。 而在10月初的“苏州会议”上,平安人寿再次提出2009年银保保费收入实现增长翻番的目标。 为了完成新指标,10月份以来,平安人寿已经悄然在增加银保渠道人员配备、拓宽银行代理网点,以及增加银保代理所需费用等三方面实施了初步布局。 三管齐下 “为了确保明年保费增长计划的落实,平安人寿已经开始大肆招兵买马。”知情人士透露。 而根据本报记者了解,被平安人寿相中并已经招至麾下的重将,除了回归平安人寿的银保旧将赵忆慈之外,倒戈者还包括太平人寿总部银保部资深副总经理谭茗予、太平人寿浙江分公司原主掌银保代理渠道的副总经理徐轶。 另外,平安人寿还从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挖来了其银保部负责人李咪珍。 此四者中,赵忆慈和谭茗予将供职位于上海张江的平安人寿银保总部,而徐轶和李咪珍或将分别出任平安人寿浙江和江西两省分公司的银保部总经理。 “赵应该称得上是国内银保市场的元老级人物了。”知情人士坦言。 自1996年7月从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赵忆慈就进入平安保险上海分公司(寿险),出任相关银保部门的经理。 6年之后的2002年3月,赵转身跳槽至新华人寿宁波分公司,负责新华人寿地区银保市场的开拓,直至2004年10月。 次年1月,赵忆慈重回上海滩,出任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一职,主掌新华人寿主攻的银保部,而这一阶段亦成就了赵职业中的一个高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赵忆慈“主理”之下,2005年~2007年,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银保保费收入连续3年实现稳步增长,其中2005年为12.08亿元、2006年为15.04亿元,到2007年,这一数字更骤然升至18.45亿元,而在市场份额方面,2005年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银保以22.11%位居第一,此后两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榜首位置分别让位于中国人寿和联泰大都会,但新华人寿的市场份额依然维持在16%以上。 “此番,平安人寿重新召回赵忆慈,肯定是想倚重其在银保市场的丰富经验。”业内人士分析称。 而与赵忆慈不同,知情人士认为,平安看重谭茗予的主要原因应该在于,谭与某国有大行之间的人脉关系,估计其所司主要是渠道建设和公关一岗。谭在2002年之前的8年时间里均供职该国有大行总行,此后出任太平人寿的银保部副总经理,3年之后出任银保部资深副总经理(总经理级)。 除了招兵买马之外,知情人士表示,平安人寿在渠道铺设和增加费用支出等方面也已先行有时。“在网点上,据我了解,平安人寿除了继续维护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网点代理之外,与其他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政银行等机构的代理协议,或已签订,或即将签订。”上述人士称。 银保短板之痛 “我们此番发力银保市场,应属被逼无奈,因为最近四年,在其他寿险公司银保保费收入实现迅猛增长的同时,平安银保几乎是在原地踏步,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平安非常大的压力。”平安人寿内部人士曾经不止一次向本报记者透露。 数据显示,在2004年~2007年间,在“适度发展”银保的大方针下,平安人寿由于注重大力发展利润率更高的个险产品,却一直控制着全国银保收入的增长规模,所以这一数字长期维持在60亿元一线的规模。 然而,平安人寿的刻意控制使得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在银保市场迅速壮大,此消彼长之下,平安人寿的银保市场份额急速下降。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平安人寿在全国银保市场的占有率仅为4.4%——这显然与中国平安的整体市场地位相去甚远。 “按照正常的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平安人寿银保占比在10%上下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因此平安人寿在此方面的潜力非常大。”业内人士分析称。 由此,四年以来,平安人寿一直品味着10%与4%之间巨大差距而带来的阵痛。 而且由于中国平安集团已经向寿险拨付了200亿元,因此平安人寿内部人士坦言,公司未来发展银保的资本金瓶颈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然而,对于平安人寿在监管层大力整治银保市场,防止“大起大落”的当口发力银保渠道,业内人士表示,这更多涉及的是保费收入在市场主体之间的结构调整,“由于平安人寿银保保费收入基数相对偏低,因此,即使实现100%的增长,对市场整体的冲击也相对有限。” “对于平安人寿而言,是银保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而不是过度增长的问题。”该人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