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银保刹车个险团险短板难补 临内忧外患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敏人气:165次 发布时间:2008-11-05 00:00:00    分享到:
上半年,银邮渠道保费规模的井喷,引起了保险监管部门的重视和警惕,并向寿险公司提出银保业务要放慢增长速度,银保产品要向期缴型转变的要求。7、8、9三个月,上海寿险公司银保增速明显放缓,合计实现保费41亿元,与第一、二季度相比降幅分别为39%和31%。

  银保业务的刹车,直接导致了上海寿险保费收入出现下滑。第三季度,上海寿险总保费收入105亿元,比前两个季度分别减少37亿元和19亿元。

  银保用来冲指标

  7月份,保险监管部门为银保业务降温的号角吹响后,很快得到众多寿险公司的响应。其中,上海银保大户人保健康第三季度银保收入从上季度的20亿元锐减至不足2亿元,太保、泰康、联泰大都会、生命等寿险公司也相应降低银保业务规模。

  业内人士分析,大多数寿险公司利用上半年银保冲刺,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保费任务,如新华、泰康、人保健康。以此为前提,银保大户们配合监管部门缩减银保业务,又何乐不为?

  毫无疑问,寿险公司的业务政策是以全年保费指标为导向。上海寿险市场成立时间最短的两家公司正德人寿和国华人寿,由于对全年保费规模仍有一定要求,竟利用银保市场短时间的竞争真空,力推银保业务。今年前三季度,正德人寿上分银保业务收入1.8亿元,其中第三季度收入占98%;国华人寿上分银保收入2.44亿元,第三季度占比为91%。

  个险团险短板难补

  记者从沪上寿险公司了解到,第三季度通常是银保业务的调整期,而监管部门针对该业务的最新政策,让今年这波调整更为猛烈。统计显示,第三季度上海寿险市场银保业务41亿元,占总保费比例为39%,环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取而代之的是个险和团险占比的蹿升,其中团险业务份额环比上升6个百分点,达到24%;个险业务占比上升4个百分点,达到35%。

  相比收放自如的银保业务,寿险公司要壮大个险业务规模着实不易。前三季度,上海寿险公司个险保费收入逐季下降,第一季度44亿元、第二季度39亿元、第三季度37亿元。上海39家寿险公司中,平安、国寿、友邦3家公司的个险保费收入合计93.36亿元,市场份额77.64%;其余92%的寿险公司在争夺不到23%的市场份额,难度不言而喻。
团险业务亦是如此。国寿、太保、英大泰和、平安养老4家公司团险收入55.27亿元,占市场份额71%。据悉,自从长江养老圈走了沪上国企年金业务,除了英大泰和能够接到股东业务以外,上海团险竞争的重心就转向了中小型企业。

  上海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想发展个险业务却招不到人,要扩展团险又没有人际关系,除了倚重代理手续费的银行渠道,中小保险公司几乎很难找到与大公司平起平坐的业务竞争点。

  明年面临内忧外患

  目前,或是出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压力,或是为明年增长保留余地,沪上银保业务出现单季度较大的调整。然而,临近岁末年初,寿险公司将迎来总公司新年业务指标,眼下短暂的业务结构能否继续保持?

  一位中资寿险公司渠道负责人表示,今年通过发力银行保险业务,公司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出色完成了总公司制定的业绩指标,但也为明年增长埋下隐患。显然,总公司必定不希望分公司业绩出现负增长,而在个险、团险等其他业务渠道增长乏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延续今年银保为主的发展策略。

  寿险公司欲大力发展期缴型银保产品,但掌握渠道话语权的银行并不赞同。据悉,与趸交银保产品相比,银行推广期缴产品每年将损失大量手续费收入,这必定会严重影响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增长。

  有人认为,通过银行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的方式,可以解决目前银保产品高手续费的问题。但银行参股仍然远水不解近渴。何况即使成行,在巨额中间业务指标面前,恐怕不会为了子公司不确定的发展,而放弃近在眼前的巨额手续费收益。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