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海西电博士)共产党员服务队采用“三联植被修复技术”对宁夏白银-天都山I、II回开断接入天都山750千伏线路进行复绿试验。 中宁县地处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带,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土壤质地多为沙壤土,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极低,电网建设易破坏地表植被,生态修复难度极大,传统植被恢复需耗时3年以上。一直以来,国网宁夏电力公司都是采用撒播草籽方式进行电网建设植被恢复,播种成活率仅40%-60%,需重复补种3-5次,且后期养护难。 今年,在了解到国网福建电力的“三联植被修复技术”成活率高、速效免养护、复绿效果好后,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主动联系,打算在宁夏推广应用该技术。国网福建电力建设部组织国网福建电科院,建立党建联创机制,在研判宁夏沙漠生态环境影响与复绿需求后,制定了针对性修复方案,并远赴宁夏开展“轻骑兵护绿”专项行动,用科技力量为宁夏电网带去绿色。 近年来,国网福建电力聚焦福建电网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依托电网工程绿色化建设与评价技术实验室,组建生态环境防护与植被修复攻关团队,通过“三联养分自循环-微生物协同固土-三维仿生结构”技术集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机制,结合微生物工程与仿生结构设计,实现输变电工程生态修复从“人工干预”向“自维持生态系统”的跨越。相关技术已在闽粤联网工程、福厦特高压工程规模化应用,并推广至湖南、广东、甘肃等省输变电工程,累积修复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水土流失率降低80%。 为了让“三联植被修复技术”在宁夏电网更好地应用,国网福建电科院联合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对宁夏地区的土壤、气候、植被等因素展开全面调研,建立详细的生态数据库,进行了大量室内模拟实验和野外试点研究,对微生物菌株和植被恢复方案进行反复优化,携手制定出一套能适应干旱环境的植被快速恢复方案,为宁夏电网建设构建“微生物—土壤—适生植物”协同生态修复体系。 本次闽宁协作,“电科先锋专家团”在探寻电力生态共融修复新路径中走前头、挑重担、亮精彩。技术负责人陈垚博士介绍:“改进后的‘三联植被修复技术’,选用宁夏当地适生植物骆驼刺、苜蓿、披碱草等,更适应宁夏碱性土壤,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扎根生长。与传统方法相比,可减少30%灌溉用水和20%人力投入,植被恢复效率提升至90%以上。” 茵茵绿草,山海相依,诠释着闽宁协作的深厚情谊。今后,国网福建电力还将通过输变电工程远程监督手段,继续与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开展跨区域合作,进一步攻克多地域生态修复、水土流失难题,为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开辟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