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减、买一送一、优惠券…… 随着“双11”临近,各大电商平台开始“花式促销”,很多商家还推出“保价”承诺。 厦门市消保委近日发布“双11”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在参与促销活动时要注意防止“踩坑”。 无效“保价”成近年投诉热点 “从近两年双11的投诉情况看,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虚假宣传,发货延迟、误发、漏发等问题。”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说。此外,商家承诺“保价”,却拒不兑现,也成为近两年投诉热点。 比如,2020年11月1日,一名消费者网购了衣服、运动鞋,共花了426元。商家店铺页面显示,有保价活动,保价至11月26日。11月11日凌晨,消费者在页面上看到同样的商品只需349.5元。消费者要求商家退还差价,但商家不予理会。经12315工作人员调解,商家才同意退还差价。去年“双11”期间,同样有“预付定金的消费者反而多花钱”的投诉。 保价的排除情况应该明示 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表示,“保价”即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在承诺的保价期间若价格下降,则商家赔付消费者多付的差价。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降价了,向商家寻求补偿时被拒,客服的理由通常是,店铺和平台优惠券、限时活动以及赠品等均不在保价范围内;也有商家为了规避保价规则,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或者只是更改商品名称。 “保价是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悉所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经营者不应当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市消保委工作人员指出,大部分商品的购买页面中通常不会显示保价的除外规则,这就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电商经营者应将保价的排除情况明示消费者。 “双11”消费提示 选择可靠的平台和商家 近年来,短视频等平台也加入“双11”直播带货的行列。消费者在观看直播购物的过程中,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和商家,对于相关的购物链接更要确认其安全性,防止误入钓鱼网站购物,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理清优惠规则防止“踩坑” “双11”期间,各电商平台及商家会推出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一些平台的“双11”活动分阶段进行,每一波活动的预售时间、参与品牌、优惠模式可能都有一定区别。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商家促销活动规则,对于预付定金(订金)的商品,分清“定金”与“订金”的区别,谨慎下单。 妥善保管购物凭证 活动期间商品交易量大,消费者应先行了解退换货政策、售后渠道等,并且妥善保管购物凭证,例如卖家承诺截图、聊天记录、购买记录等。在网购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先行与经营者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也可通过拨打经营者所在地或者交易平台所在地的12345、12315热线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微信公众号进行投诉。 综合来源:市消保委、厦门日报、厦门市场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