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法院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福建法院十大执行案件”评选活动,从全省法院推荐的37个执行案例中初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13个案例,通过福建高院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众发起网络投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投票积极踊跃,投票的过程就是一次法治宣传的过程。根据投票结果和评审委员会评审,最终确定福州中院等11个法院的11起执行案件(其中两个案件排名并列)入选“2021年度福建法院十大执行案件”。 案例6、龙海法院:潘某等117人与某工贸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系列执行案 【案情简介】2020年12月,申请执行人潘某、陈某等117名工人向龙海法院申请执行,要求被执行人某工贸公司支付工资款合计189.55万元。执行立案前,申请执行人因所在企业欠薪已多次群体信访,经当地政府、劳动监察部门引导,该系列案债权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确认。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龙海法院迅速组织执行干警到该工贸公司调查摸底,发现该公司已停业,遂依法及时查封该工贸公司的机器设备和重型半挂牵引车二辆,并及时委托鉴定机构作出评估。2021年2月,经评估,查封财产价值仅146.28万余元。 龙海法院在执行推进中发现该案:一是被执行人公司资不抵债。被执行人生产厂房系他人租赁,租期已满,除了被查封的机器设备外,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而查封设备明显不足以清偿工资款;二是被查封的机器设备变现难。该机器设备是特种生产设备,潜在竞买人有限,一旦网拍容易流拍。即使成功拍卖,经拆除再异地安装,机器设备价值将极大贬损。且设备中的废渣需进行无害处理并重新环评后才能投入使用,费用高、处置周期长,变现到位金额进一步贬损;三是失业申请执行人原址再就业诉求强烈。案件涉及117名工人,时值疫情期间,又临近春节,工人们讨薪维权心切,又担心再择业难,希望有新买家在原厂房继续生产经营,让他们在原址再就业。 时值全省法院开展“八闽护薪”专项执行行动,龙海法院将本案作为重点案件予以推进,明确“依法高效、放水养鱼、善意执行”的执行思路:一是积极引进相关企业续租被执行人所租赁厂房。执行干警多次到当地政府、人社部门和行业协会走访沟通协调,寻求帮助物色引入合适的接盘企业。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促成某科技公司与厂房出租方达成租赁协议,承接被执行人公司承租厂房继续进行生产经营。二是争取财产处置利益最大化。推动承接被执行人公司厂房的某科技公司接手案涉机器设备,促成该科技公司作为案涉机器设备的买家,以189.55万元的价格(评估价146.28万元)购买案涉机器设备,确保案涉机器设备溢价,款项能足额支付所欠薪资。三是“一揽子”解决工人薪资就业问题。收到某科技公司购买案涉机器设备的款项后,龙海法院即在第一时间举行工人工资集中发放仪式,全部兑现了潘某等117名工人的薪资。同时,法院还积极沟通协调该科技公司,留用部分想继续就业的员工,最终促成近一半的工人在该公司再就业,确保工人的后续稳定就业。 【综合评述】根治欠薪工作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本案涉及上百名工人工资,一旦处理不慎极有可能引发群体信访和影响社会稳定事件。时值我省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龙海法院坚持疫情防控与执行工作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积极主动作为、开拓执行思路,最终多方共赢,圆满执结该案,成为我省法院“八闽护薪”专项执行行动的一个缩影。主要亮点:一是高效执行“有速度”。执行立案后,立即抽调专业骨干、成立执行专班,用足用全执行措施,快速反应作为,查封案涉机器设备并启动评估。在执行款到位后立即向工人发放。二是善意执行“有温度”。坚持善意执行理念,充分考虑查封财产变现困难和价值贬损的实际,开拓执行思路,寻找突破口。促成某科技公司与双方当事人达成案涉财产处置意见,实现财产处置增值溢价,保证工人工资足额发放。三是生道执行“有厚度”。摒弃机械执行、就案办案,依托执行联动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引入第三方盘活被执行人生产设备流水线,统筹解决农民工薪资执行及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法律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