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不难看出《意见》反映了中央政府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思路——双管齐下,即同时对学校和校外机构采取严格治理措施,这一措施是保障“双减”政策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保障。 “双减”政策的落地,伴随而来的是原合同约定的上课时间、上课老师将产生变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培训无法再进行,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更甚者在国内疫情大背景下存在培训机构倒闭或者跑路的情况。因此意见出台后的维权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动。 对此,福建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 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双减”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划分为学科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和非学科类(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培训。所以家长们在选择培训机构时首先要明确需要教育培训的类别,再针对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机构,并仔细核对培训机构的培训类别与范围,选择学科培训机构要注意其审批成立的时间。 已经签订的合约、协议变更可先协商处理。根据“双减”政策的落地,广大家长关心的已经签订的合约以及协议内容变更无法继续履行的情况下如何维权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此次“双减”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因“双减”的政策性调整,直接叫停寒暑期培训,意味着原合同约定的上课时间、上课老师将产生变动。合同无法按照约定继续履行,影响了家长们的合法权益。因此消费者可以选择与校外培训机构的经营者进行协商,双方约定变更合同的履行方式,重新确定合同约定内容,也可以协商解除合同。如果最终协商不成,可以选择请求当地消委会、12315、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要有理性消费、正确维权的意识。伴随着“双减”意见落地全球疫情大环境影响下,依旧有很大部分培训机构可能会采用高折扣预付费的形式吸引消费者购课消费,但其在资金管理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可能存在风险,家长更应保持理性,警惕高折扣带来的高风险。查看已报培训班是否符合最新政策要求,及时联系培训机构,确定是否变更合同履行方式或退费。同时,消费者要增强自身维权意识,及时留存证据,发现培训机构存在违规、违法行为,面对疫情冲击与“双减”政策的波及,学员家长应随时关注机构经营状态,主动联系机构负责人,询问其履约能力等信息,为及时维权做好充分准备。在保存证据方面的意识也不能少。购买培训课程时,要妥善留存合同文本、缴费凭证等书面材料。教育机构一般采用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在线约课及课程消费记录,家长应注意随时将这些电子数据进行截屏保存。如双方发生消费争议,可以请求当地消协组织进行调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