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保险理财稳健当头 分红险产品逆势飘红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人气:137次 发布时间:2008-10-19 00:00:00    分享到:
诸多投连险产品遭遇销售减速与退保危机,而万能险产品也普遍回调结算利率,有的面临停售危险,投资型保险危机四伏。进入第四季度后,保险理财看点何在?

  理财的"稳健风"吹了大半年,终于彻底拿下了投资型保险产品。

  近期连续两次降息,使得市场对进入降息周期的预期越来越强,受此影响,保险资产的收益率也面临下降。这对于本来就受资本市场萎靡影响的投资型保险产品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其中,投连险尤以"风险最高"成为"受创"程度最为明显的险种。

  据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彭玉龙分析,由于降息导致的产品收益率下降,投资者将承受不同程度的风险,如传统险全部由公司股东承担;分红型产品由公司股东承担20%~30%;万能险与分红险的差别不大;投连险全部由投保人承担。

  跌幅居高不下

  世德贝投资咨询公司10月中旬发布的《2008年投连险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市场上投连险产品以偏股型账户受创最为严重,在其统计的17家公司91个账户中,偏股型账户平均跌幅达到14.97%,最小跌幅为9.24%,最大跌幅为25.30%。

  除偏股型账户基本"全军覆没"之外,混合偏债型账户与债券型账户中,表现较好的可分别达到2.05%与3.61%的正收益,表现最差的分别是-16.01%和-1.21%。这一结果与前两个季度统计结论基本吻合--受资本市场跌势影响,投连险收益一年来节节败退,虽然目前数据和股市跌幅比起来还算有着较强的抗跌性,但大环境的不景气还是使其表现差强人意,短期内前途黯淡。

  该报告指出,"基于投连险的投资方向是面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类基金产品,而基金产品直接投资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继续上半年的下跌走势,基金产品表现不佳,这使得投连险产品同样未能幸免。"

  面临退保潮威胁

  艾柯(化名)是很早"涉猎"投连险领域的投资者之一,亲身经历让他对近两年来投连险收益的"过山车"表现见怪不怪。

  艾柯告诉记者,2001年自己就曾买了平安的投资连结保险,放心把钱分为几个账户交给保险公司打理。可在他连交三年保费后却不幸发现,所谓的"保证收益"账户上非但没有如开始所说的"投入时间越久,收益越好",反而出现了账面亏损,"我当时一年要交6600元的保费,没想到在2004年,也就是购买整整三年后去查,总计账面上反而少了2000多元。"

  原本对投连险高收益充满期待的艾柯顿时感觉灰心,去保险公司理论时发现"很多其他购买的人也去公司闹了"。"保险公司出了个很不合理的选择,动员我们这些人转保分红险。不转保,退保也可以,还按照退保的价格和价值,也就是扣除三年来花掉的保障部分的现金价值,此外没有给我们任何赔偿。"艾柯说,"这样一来,除了账面亏损之外,退保又损失了很多钱。保险公司最后的说法是,签署退保要等三年才可取钱,否则亏损很大。"

  于是,在2007年投连险井喷势头最旺的时候,艾柯终于拿到了缩水的投资款项。

  好不容易与平安保险结清了这笔账,此后艾柯即使看到投连险宣传得再怎么红火,也始终敬而远之。现在看来,这一决策显然是明智的,他表示,身边购买过投连产品并仍在继续缴费的朋友中,只要是在今年以前买的,目前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几年前是公司劝人退保,现在换作投资者不买公司账了。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估计投连险短期内也无法翻盘,投保人眼看着所买产品的实际收益与购买时的预期收益相去甚远,近期天津、山东等地就传出惊现"投连险退保潮"的消息。保监会此前已要求各地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风险摸底排查,防止再引发类似的退保事件。而部分被"叫停"销售的银行网点,则需要重新审核代理销售资格。

  据悉,账户亏损严重致使投保人无法接受,以及销售过程中对于收益的夸大是发生退保风波的两大主要原因。

  万能险遭遇停售

  无独有偶,风头曾一度盖过投连险的万能险产品,现在日子也不好过。

  一度以高结算利率作为吸引投资者购买的制胜法宝,近两个月来万能险却面临利率无以为继的尴尬场面。8月份以来,6家主要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中国太保、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结算利率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此外,还有一些利率长期保持高位的公司,如生命人寿,其红火的结算利率也逐渐降温。

  结算利率的下降将对万能险保费收入增速形成一定的压力,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预计,以万能险为主打产品的银保增速将有所放缓,而在具体销售中,万能险的占比会有所下降,传统、分红类险种占比会有所上升。

  这一预计正得到市场的佐证。因降息给保险形成一定的利差损,万能险结算利率均呈下降趋势,无利可图导致不少银行网点的理财型万能险已经开始停售。

  从产品本身而言,尽管万能险能够任意提高或者降低死亡给付金额,但其基本保障主要为身故保障和全残保障,对于意外、医疗、重疾保障,万能险通常不能覆盖。正是因为存在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的"硬伤",万能险在推荐和销售的过程中多以较高的结算利率为卖点,而大多数投保人也正是冲着万能险"2.5%保底收益"和高结算利率去的。

  殊不知,在投资最初的3-5年时间内,万能险的实际收益非但不高,甚至会出现亏损。这是因为万能险的收益计算基数是保单的账户价值,即个人所缴保费中,扣除初始费、账户管理费等费用以外的资金。除此之外,还有利率上扬、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走低等风险,也会合力造成账面亏损。

  由于前期投入需要扣除较高的费用,如果投保人选择期缴,前五年初始费的扣除比例较高,实际进入投资账户的资金较少,之后扣除比例会逐渐降低。此外,万能险账户复利计息,每月结算的利息进入账户参与投资,也就是利滚利。结合这两点,中长期持有万能险收益会更高,因而其并不适用于短期内追求投资回报的投资者。

  分红险频频上市

  两大主力投资型保险萎靡之时,分红险似乎再次成为保险公司的"新宠":10月,恒安标准人寿、友邦保险等公司纷纷推出了新款分红型保险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产品介绍语中,都将"稳健"与"长期投资"作为重要的卖点:强调投资者可借由分红险这种几乎没有亏损风险的产品来达成中长期稳健收益的理财目的,从而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传统保险侧重保障,利率调整对传统寿险影响不大,而"利率下调对于分红险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大",这意味着分红型产品并非全无风险。此外,国信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也指出,由于2008年分红险投资收益不够理想,预计2009年分红水平不会很高,除非保险公司连续动用分红险特别储备。但报告也指出,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分红需要看保险公司当年或累计的投资收益来进行分配,多少是不能保证的,且根据各家保险公司投资风格与收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保险专家提醒,代理人在销售保单的过程中进行的"红利演示",不能用作对未来分红的预期。针对部分公司可能会提高保单分红比例,以吸引投保人购买产品的做法,上述专家也表示,购买分红险时不应该将红利作为一种生财之道,或是决定是否需要购买该产品的依据。并且,一味提高分红比例的做法很可能使得保险公司净利润进一步下滑,令"应付保户红利"持续萎缩,长期来说不利于保单价值。

  因而有市场人士呼吁投保人,现在购买保险还是应当回归产品的保障价值,选择自己实际需要的险种,不必理会保险公司所谓的新品"潮流"。因为保险公司在推出产品时还是出于公司的利益考量和市场战略,很多时候并非为了迎合投保人和市场的真正需求。

  至于几款流行的投资型保险中,除了投连险具有一定的投资意义之外,万能险和分红险其实是传统寿险产品在功能上的改进,其实质更类似于储蓄与消费相结合的险种,与投资本身关系不大。它们和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经营业绩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财富的保值增值作用,但只有投保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定期投入,随着时间的积累,才会产生复利的威力。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