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最怕的就是连续阴雨天气,‘排队候粉’随处可见。现在依靠的不止是风、水、阳光,更重要的是电。”凌晨2点,安溪县湖头镇福寿村李福基夫妇开始准备浸泡大米,每天200斤,风雨无阻。在这对夫妇的眼里,每一粒大米都很珍贵,经过12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福寿米粉”,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安溪县湖头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是清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故乡,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湖头米粉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曾被康熙帝品赐为“米粉王”,是这座小城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犹以用福寿村的井水制作出来的“福寿米粉”最为正宗。 福寿村,位于湖头镇政府驻地南偏东2.5公里处,600多户村民中有60%以制作米粉为主要经济来源。精选优质大米、汲取福寿甘泉、传承百年工艺是“福寿米粉”享誉盛名的“秘诀”。传统的米粉制作方式主要为家庭工作坊,像李福基夫妇这样,从祖辈上传承手艺后开始日复一日制作米粉的村民还有很多。 以往天气晴朗时,家家户户从凌晨开始砍烧柴火、浸米、磨浆、压干、水煮……村民们要赶在太阳初升时将乳白色半透明的米粉丝摊晾到竹制晾架上,将一排排整齐摆放到村民屋顶的“露天晒场”上,充分沐浴过阳光后的成品米粉才能确保品质,保证销量。这样的家庭工作坊,两口子一起操持,一天下来,大概能有200元的收入。然而,如若“天公不作美”,将造成米粉市场供应缺口,400多户村民也将分毫无收。“靠天吃饭”严重掣肘了福寿米粉产业化发展。 “现在不担心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制粉机械,几道工序下来省力省时,晴天时候能保证充足日照,就算下雨,也可以智能烘干,品质还是一样的好!”李福基一边忙着用磨浆机磨制大米,一边笑着说到。在机械化米粉制作工序下,李福基夫妇一天能保证160斤米粉的稳定产量,日均收入能提高到300元左右。 近年来,针对湖头米粉加工负荷增长的情况,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加快线路及配变布点建设,新增10千伏线路3条、新增公用配变8台,累计投资约500万元。在电气化发展的推动下,该公司主动前移服务关口,开启业扩报装“绿色通道”,近三年新增米粉制作动力用户110余户;靠前服务湖头镇成立明升米粉专业合作社,每天产销量稳定在1吨;2019年,外商投资建设福建省福寿湖头米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每天产量在4吨左右,其中70%的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盟市场。至此,福寿米粉从“小特产”发展为“大产业”,产值近4亿元。 “近年来,在供电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电气化改造,全村米粉总产量提高了30%左右,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助力生活变好、村庄变美、产业变强。”福寿村村支书李加怀感激地说道。如今的“福寿米粉”,不仅是寻常家庭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珍馐,是一群海外游子的乡愁记忆,更是一座文化小镇的特色产业,关系着千余户村民的幸福生活。在支持米粉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安溪县供电公司将以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为追求,配套对电力设施进一步增容改造,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清洁能源,带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助力打造出一座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