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疑卖保险箱 国企改革撬动百姓保险意识

来源:新京报 作者:人气:170次 发布时间:2008-11-04 00:00:00    分享到:
保险是借中国改革开放重生的金融领域。曾经在"大跃进"时期全面停止的保险事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商业保险在刚起步时,曾被普通老百姓当成是卖保险箱的公司。而人寿保险因为涉及到谈论死亡,曾被认为是触霉头的事情。

  而如今,汽车保险、意外险、养老险……各式各样的险种已经润物无声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当初中国人保一家保险公司,到目前100多家保险公司,走过了不到30年的时间。

  保险公司曾被以为是卖保险箱

  停办了20年的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那一年,重新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复出。当年整个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人们连保险都不了解,甚至不少人不知保险为何物,以为是卖保险箱的。最初的保险主要是做企业财产险、车险等业务,与如今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寿险、医疗险到90年代末期才登上历史舞台。

  "当年全国就一家保险公司,主要向一些单位卖财险,业务也可以做得不错。"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说,1980年第一年中国人保就进账4.6亿,在那时已经算相当不错的表现了。虽然1978年,人保就已制定了简易人身保险,但开始并没怎么去卖产品。在当时人们的心里,寿险总是要讲到死亡之后怎么办,老百姓都觉得买寿险是倒霉的事情。

  事实上不仅是恢复初期,寿险业务在1980年后的10年中都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社保的对象是国企职工,那些集体职工、农民、返城的知青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就主要依靠中国人保了。"而由人民保险独家垄断的局面终于在80年代后期被打破。平安、太平洋保险相继成立。可社会上有人觉得有几家保险公司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跑街小姐"跑熟了个人保险市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社会已发生巨大转型,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因为两大事件而发生改变。先是国企改革启动。生老病死靠国家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单位医疗保险、养老金保险成了问题。这一变化第一次让老百姓意识到了对保险的需求。

  随后,美国友邦进入上海地区也对中国的保险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友邦独特的代理人营销方式,迅速将保险观念推向中国城市的各个角落。1992年11月,友邦第一批36个寿险代理人,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海人称其为"跑街先生"、"跑街小姐"。

  正是友邦的个人营销撬动了老百姓的个人需求。随后1994年平安保险也引入了代理人机制,代理人将保险带到了更多老百姓的面前。而在那之前,保险公司的客户一般都是国有单位,一个文件下去,全厂或全学校人手一份保险。

  不过,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位来中国工作的马来西亚保险人说,他自己有五张以上的保险单,自他来到中国工作后,保险费每年还会委托他的助理代为缴纳。相比而言,在中国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北京,人均保单数也仅为0.6张。

  不过,近年来老百姓逐渐意识到对家庭的责任和未来的风险,加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险市场呈现茁壮成长发展。

  记忆碎片

  给14岁女儿

  买"婚嫁险"

  王女士最初接触保险还是给女儿买了个婚嫁险。1998年那会儿,34岁的王女士在一家粮油站工作,已经有一个14岁的女儿。

  王女士因为有一个朋友是太平洋保险的代理人,她也比较早接触到了保险的概念。让熟人买保险这也是一贯的推销方式。

  "可能女性对风险天生有着恐慌感吧。我们那时候也没有其他可投资的渠道,就觉得保险既能保障又能有点利息,还是能够接受的。"王女士描述当时的投保心情。

  一般人听到说婚嫁险,还以为是怕女儿嫁不出去的保险。王女士说,其实也就是一款类似储蓄,给一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份保单每年保费交540元,交15年,每三年返还1000块,到15年期满再返还本金。"觉得还很划算,就买了,我身边好些做妈妈的都给女儿买了婚嫁险。"

  而当年一时热销的婚嫁险,现在已经很少有保险公司在卖。王女士笑称:"这些都算是有中国特色的险种吧。"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