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山堂村云居山之巅,又名上庵寺,云居山位于闽江与鳌江之间,距县城7.5公里。唐代即建寺于此,宋元屡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到民国年间,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部分倒塌。民国六年(1917年)圆庆上人和明性法师驻锡于此,着手修缮寺宇,开荒种地,初创业基。 1981年明性法师圆寂后,由理通法师继任住持,扩建大雄宝殿,修七星井和生活用房。1988年理通法师圆寂后,由比丘尼理顺法师任住持,理实法师任监院,1993年开始对总体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将原有殿宇全部拆除,重新设计仿古结构,屋顶有琉璃瓦面,殿内1989年重塑的释迦牟尼第三尊佛像,高3.4米,肩宽1.2米,全面用金粉装饰,鲜艳夺目。塔井浮雕九龙八凤心,工艺精巧。大雄宝殿廊前换上九根浮雕青石龙柱,殿堂高度从原来8.3米加高为13.8米,深度增加4.3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大雄宝殿前方留有一块575平方米正方形广场,内建七星井和千佛塔。广场前面是天王殿,建筑面积135平方米,殿前为月爿池。在大雄宝殿和广场两旁建有齐堂、祖师殿、伽蓝殿、西归堂及生活用房等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大雄宝殿后座为法堂、藏经楼、僧房等,建筑面积441平方米,殿宇围墙长300米,高2.8米。近数年来的修缮总计耗资五百多万元,全部都是信徒捐献,其中胡雪金家族一百六十多万元,郑玉英家族五十多万元。现拥有殿堂5座,大小厅室56间,总建筑面积2818平方米。 云居山是连江县内四大名山之一,青山堆翠,碧岫绕云,兀峦幽谷,奇岩怪石,松树萧森,绿茵馥郁,正如云居寺前崖刻有所言“天上云居,人间仙境”。西北向有仙人迹,传说仙人曾到云居山,岩壁尚留一尺多长的脚印。北面有金猫戏鼠、尼姑洗脸、和尚貌台诸胜。云居寺左边有大字“彤云碧海”的刻石。附近有流米岩。寺侧有一小冈,首尾昂起,形好马鞍,叫马鞍山。每届秋日,游者多宿云居寺,以待翌晨登普光塔以观日出。普光塔又称云居塔,在云居山顶,游人在此极目东海,气象万千。高僧海筏法师有联云:“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古今独居云”,生动概括了“云居观日”的独特景色。“云居观日”是鳌江十二景之首。塔旁有一巨石,呈半笏状,底部附着贝壳,上刻“海上飞来”四字,称飞来石,对考察云居山地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满山怪石,知名者还有“美女梳妆”、“莲花台”、“杜鹃岩”等诸胜。 云居寺虽处群山峻岭之中,现有一条石面公路接通连晓公路而进入104国道,交通十分方便,四方信士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漳州平和三平寺
平寺是闽南一所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唐代高僧广济大师曾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因而成为闽南佛教圣地,每年海内外香客朝山进香达数十万人之多。 三平寺距漳州市区约60华里,从前香客朝山进香须从塔潭登山,其间“岩谷深邃,结曲奇危”。据《漳州府志》记载:“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故名为“九层岩”,苟非心诚志坚者不能至焉。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 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群山环抱,清溪回映,茂林修木 。 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所以说只建“两殿半”。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后进就是祖殿,最后半殿是塔殿。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福州鼓山涌泉寺
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涌泉寺,以后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莆田广化寺
广化寺座落在市区西南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又名南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也是福建佛教大丛林之一。最近又被评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 寺初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皇帝赐名“灵岩寺”,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额,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皇帝改名“广化寺”。 宋代是广化寺的鼎盛时期,当时有10院,下辖120庵,僧众达千余人。“檐楹相摩,轩宇层出”,山门若市,香客如云。现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重修的。近年来,在海外侨胞热心赞助下,广化寺又进行全面的整修扩建。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已达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整个布局以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为中轴线,坐北向南,全长385米,气势磅礴。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把整个建筑群紧密地连成一体。左厢依次为卧佛阁帝的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至钟楼;右厢依次为卧佛阁旁的般若堂、看山楼、方丈、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至鼓楼。左上方新建了一座宏伟的观音阁,内供一身高达八米的观音像;右上方新建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左右两侧。新建了四座五百罗汉堂。寺的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表现出闽南古寺院建筑传统风格。 主殿大雄宝殿建在高2.7米的基台上,为抬梁式殿堂结构。殿高22米, 面积达837平方米。 天王殿前有两座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所建的石径幢,高约3米,其中一座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这是研究梵文汉译与本地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寺前左侧普门庵前,还有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建成的仿木楼阁式释迦文佛塔,五级八角形,高30米。塔室空心,内壁嵌有石级,供人登援,可至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乐伎和花卉鸟兽等图案,精致美观。塔檐仿砖瓦雕刻,有凌风飘举之势,其建筑艺术,为八闽少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有赵朴初亲笔题写的“万德庄严”匾额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 广化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香火鼎盛,朝圣者络绎不绝。市区有公路直通山门。
古田极乐寺
年古刹"极乐寺"座落在翠屏湖畔,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中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主席圆瑛法师曾在此潜心钻研。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福建兵变"十九路军抵御蒋军的指挥部,1932年毁于战火,1937年,由圆瑛法师组织重建。极乐寺现存有镇寺三宝:第一是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极乐寺",圆瑛法师所题"得到此间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和现任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大书法家赵朴初50年前和50年后的两幅题字:"大雄宝殿"和"圆瑛法师纪 念堂。第二是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佛门中罕见的三尊古铜佛像。第三是由缅甸佛教届领袖于本世纪初赠送给圆瑛法师的玉释伽佛。
莆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雷山左旁。昔时其地爽垲,遍植梅树,故名梅峰。隋唐之际,峰巅建有一座观音亭。宋初亭周匝地百余亩,系李家之祖业。志载元丰八年,黄太安人感异梦而生制干李公子诚。黄氏为酬夙愿,乃尽舍亭周之地,将小亭扩建为寺。 梅峰光孝寺宇初具规模之时,峰右建有『望海亭』与『卧云轩』各一座,李公子时授读于轩。北宋崇宁二年,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奉敕赐额改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敕改为『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敕赐『报恩光孝寺』巨匾;越五年,去掉『报恩』二字,单名『光孝寺』。尔后大约八百多年来,一直沿称不易。方志记载,寺内旧有『神钟』一口,亦为绍兴乙亥年龟洋二圣僧驻锡寺中,令名匠蔡通铸成,声响能传数十里之遥。宋代梅寺,仰仗李公大力护持,朝廷多次赐额,名重一时,且寺宇屡经扩建,规模俨然大于前时,成为当年莆阳境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寺僧惠深、惠泽感李公之德,乃建李公祠于法堂之左,以志纪念。 元代,朝廷在梅峰光孝寺内设『官讲』,故曾别称『讲寺』。后因年久失修,日就倾颓。逮及明永乐六年,僧规永领众重修,始复旧观。嘉靖四十一年,寺遭倭患,仅存大殿与钟鼓楼。万历六年,邑人礼部尚书陈经邦,助僧月珍募建中殿,知县周澜应命护助。竣工时朝廷敕书『明皇万岁』为主额,挂于大殿中粱之上。万历廿七年,月珍再建香积堂,四年后又同檀信萧志文修建法堂、大士阁,翌年重建山门及两庑,并修葺大殿与瞻拜亭等。清康熙四十年,提督吴英捐俸赀修建大殿;越九年重修山门。雍正五年,居士沈廉明发心为功德主,修建中殿、法堂、山门等。其后邑人名宦林扬祖重修瞻拜亭。不久渐趋败落,徒侣零丁。光绪十三年,官军进驻本寺,夜间失火,钟楼焚为平地,宋铸『神钟』亦被熔毁。未几,法运复启,仙籍名僧微嘉和尚由南洋回国,发愿重兴。时为全面修复,财力不足,邑人新疆道监察御史江春霖为撰募缘序。微嘉还从仙游枫亭塔斗会元寺招来廿四人徒众,充实僧才力量。当时历经多年募建,殿宇次第修复,再现旧观;且重铸洪钟,其声响传程虽不如宋钟之远,但音色清朗,亦较一般铜钟为佳,未失其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梅寺晨钟』。微嘉和尚一边修建寺宇,继绝兴废,一边剃度徒子多人,奕叶相承于海内外;而今仅新、马、印三邦,各有其僧尼徒裔近百人,国内之数更多。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梅峰寺进行了保护。但『文革』期间,又横遭一场祸劫,寺没僧散,佛像、文物、法器荡然,唯清铸之洪钟幸存。一九七九年,人民政府拨乱反正,恢复、落实宗教政策,僧众陆续回寺。继而梅峰光孝寺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海外徒侣闻讯,欢欣鼓舞,同发宏愿,重建祖寺。旋由宗义、宗圣、达贤、贤崇、贤悟、妙清、性悟等海外法师,在星洲成立『梅峰寺海外筹备重建基金委员会』,大力资助修建。国内亦成立『莆田市城厢区梅峰寺修建委员会』,擘划全面修建工程。在市、区人民政府和统战、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十年重建,现在主要工程业已完竣。
福鼎资国寺
国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郊东南桐城镇莲花峰上,距市约五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首6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莲花峰顶宽阔平坦,山峦环拱,林壑幽美,形如莲瓣环抱。每逢董江朔涨潮,山影映现水面,酷似莲花。每当黎明东方泛白,远眺莲花峰,又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亭亭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莲花峰因此得名。月朗风清之夜,又仿佛可以窥见蟾宫,故素有“莲花曙月”之雅称,正是“玉轮扎露湿团光,老兔寒蟾接桂陌”。后被推为“桐城八景”之一,为福鼎近郊一大景观。 资国寺为唐朝叶庞、叶宠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开山祖师大全禅师,谨随师道,戒行清高,道风远播。鼎盛于宋朝,明朝中兴。清朝福钦老和尚之徒孙博忠上人为当山住持,又兼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众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上人圆寂三年,肉身不坏,移入棺。道行之深,可见一斑。 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朝宰相孙锵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题联“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圆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天台山耆宿谛闲老法师曾来寺讲经,弘扬圣教。
崇福寺
崇福寺,地处福州北郊象峰山麓,是福州五大丛林之一,远肇于唐朝,续修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几经兴废,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古月和尚重修,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悲阁、念佛堂、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建筑都已有百年历史。自一九八九年原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常法师升座为该寺尼方丈后的十多年里,不仅重新修葺了原有殿堂,重塑了菩萨金身,并增建了福建佛学院女众部教学楼和师生宿舍、骨灰寄存室等,使古老的崇福寺焕然一新。 今年八十三岁的传常法师因年高退隐,由如妙法师荣膺升座为尼方丈。在今天的升座大典上,由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协顾问、福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常老法师亲自为如妙法师送座。之后,崇福寺礼请传常法师为法主和尚。 如今福州崇福寺住众农禅并重,寺办制香组、缝纫组及骨灰寄存等,服务社会善信,同时又作为福建佛学院二部僧传戒场所。寺内现有女众二百余人,全寺上下,依六和敬,共住同修。崇福寺饮誉海内外,成为四方尼众所向往的修学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