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烟花爆竹实行了14年后,在今年春节首度开禁,在除夕夜来临之前,榕城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零星的鞭炮声,在除夕到初一更是达到高潮,全城处处烟花似锦,鞭炮声声,好一派热闹景象。直到今天,在大街小巷还时不时传出爆竹声,在江滨公园还依然有市民乐此不疲地到那燃放烟花。据有关方面估计,正月十五还将达到一个燃放高潮。
烟花璀璨不夜天 爆竹声声年味浓 今年福州的除夕夜,年味比以前格外浓,爆竹声中除旧岁,烟花璀璨不夜天。 从吃年夜饭后开始,福州城就沉浸在一片爆竹声中。无论是大人或小孩,他们一个个满面喜气地提着一串串鞭炮和烟花,在指定的地点或在自家门前燃放。刹那间鞭炮声和烟花在天空的爆炸声淹没了整个城区,到了午夜,正点的钟声更是把烟花爆竹的声浪推向高潮,四面八方的天空满是绽放的烟花,一簇接一簇。 在烟花绽放出的迷幻光影里,最开心的要数小孩了,蹦蹦跳跳数着爆发出的烟花球数目,在大人的身边绕着圈子,而在一边的大人和老人,则笑眯眯地看着孩子的欢乐,享受自己的快乐。 昨天下午,记者走上街头,听听福州市民对今年解禁烟花爆竹燃放的看法。采访中发现,福州市民普遍都说,这样的年才热闹,更有年味了。 烟花爆竹营氛围 一味禁止难奏效 市民林先生:“爆竹声中一岁除”,这本来就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习俗。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传统习俗却逐渐受到了“现代城市”的挑战,尤其是把环境污染、一些意外伤害及火灾的责任归咎到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头上,于是全国各地一致打出“禁放”的法规,致使春节的气氛越来越冷清,加上近年来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日渐式微,这不得不让我们大家反思———我们还要不要传统节日,还要不要过春节? 现在“开禁”就是一个尊重民情风俗的做法,今年开禁,福州全城一片热闹,鞭炮、烟花、春联、花灯……,这一切才让人感到这是过年。 市民张先生:今年这样就很好,大家吃完年夜饭,就可以走到街上逛逛,拿出自家的烟花放放,看看别家的烟花,大人开心,小孩更高兴,过年才有味道。比起前些年的过年有意思多了,至少不要一家老少都躲在屋子里看春晚。有人说,燃放烟花爆竹是在浪费钱,其实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提高了,过年了,量力而行买点烟花来祝贺一下一年的努力成果,也是无可厚非的。 “禁改限”是还俗于民 “烟花爆竹开禁是还民俗给大众,今年的春节真是热闹!”福州民俗学家方炳桂无不感慨地说。 方炳桂说,过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民俗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中国传统的民俗实际上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着。 原来按照福州传统,过年总是要吃太平燕,要做一桌子的菜,还要先供奉祖先,现在大家都住进了单元房,一家人团聚最方便也就是吃吃火锅,至于供奉祖先的繁杂程序,很多家庭都从简,甚至不做。在古时,过年守岁是要点蜡烛或者油灯守到天亮,现在大家都改成了看春晚。 相对于形式,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对于年的审美也在变化着,其实大家喜欢放鞭炮就是一种审美的体现,喜欢这种热闹的感觉和气氛,强制性的禁止是剥夺大众的这种审美习惯,因此每到过年还是有很多人会偷偷地放。 有人担心中国的传统节日会逐渐淡薄乃至消亡,方炳桂认为,这根本不需要担心,传统节日会一直存在下去,变化只是应时代而自然地改进。 烟花爆竹卖断货 老板急得直跺脚 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喜的不仅是榕城市民,还有那些销售网点老板。 昨天上午,鼓楼区七星新村经营销售网点的陈老板笑开了眼,急着打电话催货源。据介绍,今年由于是首度开禁,福州人憋足了劲,要好好享受一下燃放烟花的乐趣,过年前几天,他的销售点就出现了抢购高潮,店中的烟花爆竹很快就销售一空,有生意却没了货品,急得他直跺脚,于是这几天他也憋足了劲,想多调点货回来,因为转眼就是正月十五了,那时肯定也是抢购高潮。至于除夕前的营业额,陈老板自豪地伸出了拇指和小指,笑着说:“由于货源不够,我们只做了6000元,预计加上十五,肯定可以超过一万元。” 同样喜上眉梢的是在鼓楼区嘉华新城销售点的刘老板,据介绍,到目前为止,他这里已经卖出了5000多元,由于所有的烟花爆竹都要从定点企业和批发点进货,一度出现了货源紧张,特别是炮仗和小鞭炮最好销。于是乎,大家从销售的竞争转化成进货的竞争,谁的货源充足,谁就赚得多。 阴雨天影响生意 私炮销售仍泛滥 尽管有些销售摊点红红火火,但记者昨日从有关方面获悉,截至目前,福州烟花爆竹的批发销售额仅为700万出头,与原先预测的1300万左右的销售额相差极大。福州市烟花爆竹批发企业福州日用杂品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私炮泛滥和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销售。“现在就盼着正月十五能再出现一次销售高峰了。” “福州今年私炮的市场占有量应该在一半以上。”福州得贵巷附近一烟花爆竹零售网点经营者李先生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