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保险监管部门着力推动保险产品从以高风险理财型、短期趸缴型产品为主,向低风险的传统寿险、期缴产品转变。保监会更是多次强调“保障型产品是保险的主业”,一股保险行业“重保障”之风渐盛。
一些“新概念”保险产品应运而生。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记者/余果 新年伊始,随着太平人寿的两款开门红产品——“福康安心”重疾医疗保障计划与盈盛两全保险D款(分红型)的率先推出,2009年保险行业产品发布的基调已初现端倪。“回归保障型业务”从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逐步落实到了具体的产品推出上,保险的保障本质正在慢慢被还原。 “包装”保障存隐患 2008年最后两个月中,中国人民银行三度降息,并取消利息税、适度放松信贷,宣告了我国银行利率正式进入了下降通道。在降息周期中,保险分红产品提供保障并兼具稳健收益的价值更凸显出来,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 据某寿险公司市场部人士介绍,目前,各保险公司为紧贴降息周期下消费者的理财需要,正紧锣密鼓重新“包装”传统险种,包括医疗健康险、个人年金险、两全险等险种。 一夜之间,不少产品都与“分红”密不可分。 “这种趋势有利有弊。”该人士分析道,“好的一面是将保险理财做得更稳健,适当地讲究投资回报,投保人利益受损情况会减少。但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其实近几个月来市面上推出的不少产品换汤不换药。一边以‘保障型’自居,其实还是以返还收益与红利作为卖点。保障不够纯粹,导致保险额度较小。” 该人士具体举例说:“比如2008年有许多所谓的‘奥运宝宝’诞生,一些以给孩子准备成长基金和教育金为卖点的产品十分活跃。但其实我看过这些保障计划,其中保障部分有的很不充足。前两天我看到一款儿童成长理财保险的计划书,其中寿险的保额只有5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保障需求;另一方面计划书却在客户利益的演示方面着重突出收益、最后所能返还的总额与红利等指标。” 故而他建议,可在传统型险种里多配置一些消费型险种,纯消费型产品相对额度更足,更能起到保险的作用。 重点保健康类险种 传统的保障型产品重新受到市场重视固然可喜,但褪去“理财”、“收益”的包装之后,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传统险,投保人该如何甄别和选择自己合适的种类及产品呢?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又如何区分保障型产品购买的必要性和轻重缓急呢? 保险理财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目前中国人及家庭面临的风险类型,一个“风雨无忧”的家庭应该拥有五大保障账户,分别是健康保障账户、家庭收入保障账户、亲子账户、财富账户、养老账户。其中前两项的保障功能较为基本,故而也最急需完善,比如健康保险、寿险等险种。基本保障完备后,可用剩余资金长期定投一些具有一定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为养老和子女未来的成长基金等需求做准备。同时他指出,保险的理财意义绝对不在于取得额外的收益或高回报,保险本身强制储蓄的性质就是优化消费习惯、保障家庭经济风险的手段,保障作用是其他投资手段没有的。如果注重的是金额上的回报,保险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保障型引入新概念 在两项基本保障的选择上,专家提示,健康类保险产品主要以医疗险和重疾险两类为主,两者在保障功能上都比较专业,但从投保人需求角度来说,两者各有缺陷,长处可以互补。 以医疗中较为常用的住院津贴保险为例,目前市场上的住院津贴产品以1年期较为多见,为数不多的几个长期住院津贴产品还多为账户式,即住院津贴与其他保险责任共用一笔金额,给付了住院津贴,其他责任获得的金额就将减少,反之,住院津贴可领取的额度也会减少。 在购买此类保险的账户中包含重疾险责任时就要注意,这两笔金额是否会互相干扰,专家提示应尽量选取长期住院津贴的保险金额与重大疾病保险金互不共用的计划。举例来说,以太平“福康安心”为例,如果客户的保险金额是10万元,他在罹患重疾并获得10万元理赔之后,住院津贴的给付仍然以每天 100元,每年180天为限,累计给付达到10万元时,住院津贴的责任才会终止。 专家表示,目前的商业医疗保险多和社保对接,即使作为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补充,范围还是比较有限,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医疗补偿需求。以目前的产品来看,消费者如果要两者兼得,则需要购买两份主险,或者进行主险和附险的组合。 不过好在一些公司正在尝试突破医保的保险范围,推出能满足投保人多元需求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随着“重疾+医疗”的全能健康险概念进入视野,2009年保险市场的保障型产品相对会更活跃,这些新产品的推出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