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质量是否达标、价格是否合理,承载着万千家庭的牵挂,关乎万千师生的切身利益。漳平市市场监管局以“舌尖安全”为切入点,以“价格透明化、监管精细化”为突破口,聚焦承包企业定价机制、成本管理、社会共治等关键环节,打出“制度+科技+监督”组合拳,推动校园餐饮服务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迈进,让每一餐都传递民生温度,同时也为探索校园餐治理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新路径。 机制创新 构建价格管理“全链条” 针对校园餐承包企业可能存在随意定价、利润虚高等现象,漳平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实际,率先制定《关于规范学校食堂随行就市调整菜品价格的倡议书》,以“三限两公开”原则为核心,构建全链条价格管理体系。一是限定价标准。明确禁止使用“时价”“应季价”等模糊标价,杜绝通过减量降质、虚标分量、捆绑消费等方式变相涨价,让每一份餐食的价格清晰明了。二是限利润空间。强调学校食堂应坚守公益第一属性,严格控制利润率,让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得营养健康。三是限供应商资质。建立食材供应商“红黑名单”,落实供货商考核机制,建议学校每学年对食材供应企业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劣汰,保证供应商的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双优良”。四是价格两公开。公开学校食堂所有菜品,需明确标示品名、规格、计价单位(如“元/份”“元/千克”)、价格及套餐所含食材清单;公开每日菜价,因市场波动需调整价格时,应及时更新标价签、电子屏或菜单信息,确保线上线下价格一致。 2025年以来,漳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1次,覆盖校外供餐单位1家、承包学校食堂企业3家、学校食堂7家,发现价格方面问题2个,当场责令整改。共有6个承包学校食堂参与价格调整菜品计50个,平均下调价格幅度15%,惠及1.1万名学生。 数字赋能 动态价格监测“智慧眼 依托“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双随机”检查和学校食堂承包企业“一品一码”录入,实现价格动态穿透式管理。 一是源头可溯。实施“阳光采购+智慧溯源”双保障工程。建立供应商登记制度,搭建食品溯源管理系统,建立"一品一码"追溯机制,查看食材的检验报告、进销渠道等全链条信息。二是成本可估。菜品价格调整应以食材成本、人工费用等实际经营成本为基础,价格调整前需经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备案,并向师生家长公示调整原因、依据及幅度,适时、科学调整菜品价格,菜品价格单次上调幅度不超过10%。三是数据可验。实行大宗食材价格动态监督联动监测,要求企业应当通过建立食材采购台账、留存进货票据等措施,实现成本可追溯,让价格调整有凭有据,增强了价格管理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多元共治 织密价格监督“立体网” 打破部门单打独斗传统模式,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形成校园餐治理合力。一是坚持“协作+共商”畅通机制,压实主体责任。要求学校与承包经营食堂的企业签订价格约束条款,明确违约追责措施。承包方按要求建立食材采购台账,留存进货票据。企业主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抽查,定期开展价格合规自查。学校膳食委员会可通过随机询价、成本复核等方式,监督和防范菜品价格异常波动。二是坚持“执法+普法”双向发力,压实监管责任。加强与教育局沟通协调,建立“供校食材供应商联合审核”机制,定期收集学校食材供应商名单,发至辖区市场监管所加大对供应商的食品安全监管。采取集中轮训、现场执法等多种方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持续并常态化联合市教育局对全市学校分管领导、食品安全员及食堂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食品安全知识。三是坚持“宣传+监督”双轮驱动,压实社会责任。不定期开展校园餐价格检查行动,通过“漳平市场监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价格监管工作动态、提示提醒等。督促各学校严格执行动态更新价格信息制度。监督各学校建立“渠道畅通、回应及时、处理得当、回访满意”的校园餐价格方面投诉问题或建议处理工作机制,及时回应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关于学校校园餐价格方面的投诉和建议。 漳平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多维度体现了“舌尖”安全到“心间”上守护,实现了“三升三降”:食材成本透明度不断提升、餐食质量显著提升、师生及家长满意度持续提升;同时餐均价格下降、投诉率降低、腐败风险降低。这一实践证明,破解校园餐价格难题,既需要“制度+科技”的刚性约束,也离不开“监督+共治”的柔性治理,唯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守护好师生食品安全。(漳平市市场监管局 陈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