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登记便利化浪潮下,企业恶意变更、注销逃避责任问题频发,面对新挑战,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马尾区市场监管局与人社局劳动仲裁部门破局联动,推出“登记-仲裁”跨域协作机制,为营商环境装上“安全阀”。 改革背景: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 2024年7月,陈女士向马尾区市场监管局登记窗口咨询某食品公司的存续状态时,揭示了她因公司拖欠工资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申请仲裁的经历。不幸的是,在案件审理期间,该公司悄然注销,导致陈女士的维权之路受阻。同年,王女士同样遇到了难题,她的丈夫因为服务部经营者突然变更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工伤赔偿。这两个案例表明,商事登记制度在便利企业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于逃避法律责任,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跨域协作机制:实现源头预警与精准防控 尽管上述案例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但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并给涉事企业和群众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为有效应对此类问题,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马尾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人社局劳动仲裁部门共同创建了“登记-仲裁”跨域协作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措施,旨在实现源头预警和精准防控,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源头预警堵漏洞。全省首创搭建“登记—仲裁”信息共享平台。劳动仲裁部门在立案阶段及时将涉案主体信息推送至市场监管部门。 二是动态拦截准防控。市场监管部门在登记系统中标注预警信息,对涉案主体在办理注销、变更等业务时提前进行风险提示,阻断因涉案经营主体恶意变更、注销登记影响仲裁的路径。目前共预警提示17条。 三是双向反馈强监管。建立登记异动双向反馈机制,市场监管对涉案主体申请登记进行现场说明,并同步反馈至仲裁部门;案件审结后,仲裁部门及时反馈至市场监管,解除预警状态,形成闭环监管。 四是“一事一议”重协同。针对复杂劳资纠纷案件,通过“一事一议”的专题会议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指导、仲裁调解等手段,推进源头治理,强化企业登记信息与劳动仲裁程序的有效衔接,合力实现案件妥善处置。 该机制运行半月成效显著,劳动者权益有了“护身符”,行政资源高效利用,为马尾区打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连钰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