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最大的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广东珠海,5G让智能船舶的远程驾控、自主航行测试成为现实;在福建连江县222个海岛间,“海上牧场”让十余万渔民作业不再“孤帆远影”,彼此畅联的同时,“智慧渔业养殖智脑”平台让奔波的人们事事放心……这些只是智慧海洋浪潮中的一朵朵小浪花。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中国电信以5G、卫星通信、云计算为桨,以生态保护、产业升级、风险防控为帆,在浩瀚深蓝中划出一道数字航迹。从近海渔场的智能管控,到南海珊瑚的“云端守护”,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海洋变革正在上演。 织就“海天一体”通信网 让海洋告别“信息孤岛” 站在浙江舟山的海岸线上,渔民老陈掏出手机,轻点屏幕,鱼群动态、水质数据、投喂提醒一目了然。“以前出海全凭经验,现在靠科技说话。”他笑着指了指远处的海上养殖区。那里,中国电信的5G基站正静静矗立,将这片“蓝色牧场”与数字世界紧密相连。 海洋覆盖地球71%的面积,却曾是通信技术最难攻克的“无人区”——基站难覆盖、光纤难铺设、信号易衰减。中国电信用“陆海空天”四维一体的通信网络,为海洋架起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 在浙江舟山嵊泗列岛,海上养殖户曾面临“看天吃饭”的困境:台风来袭时无法实时监控网箱,水质突变时难以及时干预。为此,中国电信在此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5G专网。通过基站+光纤+海上浮台的综合方案,信号覆盖半径从陆基的3公里扩展到海上的15公里。如今,养殖区的溶解氧、pH值等数据每10秒上传一次云平台,高清摄像头还能自动识别鱼群进食状态,投饵量精准度提升40%。渔民打趣道:“鱼吃没吃饱,手机比我还清楚!” 无独有偶,在南海永暑礁附近,渔民李船长刚通过“天通一号”卫星电话向家人报平安。过去,渔船一旦驶出近海,就成了“失联孤舟”。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系统,让每艘渔船都配备巴掌大的终端设备,不仅能通话发短信,还能传输船位、渔获量等数据。“以前遇险只能放信号弹,现在卫星信号就是我们的护身符。”李船长说。 激活海洋大数据 从“经验决策”到“数字治海” 当通信网络打通海洋的“任督二脉”,数据便如同潮水般奔涌而来。中国电信的智慧海洋云平台,正将碎片化的信息汇成“数字海洋”,让管理从“望洋兴叹”转向“心中有数”。 渔政监管,给万艘渔船装上“北斗芯”。福建连江的渔港监控中心里,大屏上跳动着2.3万艘渔船的实时轨迹。每艘船都安装了北斗+5G双模终端,一旦越界捕捞或突发险情,系统立即触发警报。“过去搜救像大海捞针,现在数据就是灯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感慨。这套系统上线后,非法越界捕捞事件同比下降67%,渔民纠纷减少八成。 智慧港口,无人集卡的“数字接力赛”。青岛前湾港的深夜里,50辆无人驾驶集卡正沿着5G网络划定的“虚拟轨道”穿梭。它们通过车路协同系统感知200米外的障碍物,装卸效率比人工驾驶提升30%。更令人称奇的是,每辆集卡的行驶路径都经过云计算优化,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120吨。“以前集卡司机最怕倒车入库,现在电脑比老师傅还稳。”港口技术员小王说着,指了指控制中心——那里,中国电信的“港航大脑”正用数字孪生技术,让整个港口的运作如齿轮般精密咬合。 中国电信积极推动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中国电信还十分注重共享应用平台服务功能的强化,积极构建海洋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通过这一平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可以共同参与到海洋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中来,形成合力推动智慧海洋的发展。 科技与生态共舞,守护那片深蓝 智慧海洋不仅是经济的蓝海,更是生态的方舟。中国电信用技术解开发展与保护的对立“死结”,让数字化成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 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潮汐涨落间,藏在树根处的物联网传感器正在工作。它们每分钟采集一次水质盐度、土壤重金属含量,甚至能识别出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叫声。“这些数据就像生态体检报告,哪里‘生病’一目了然。”保护区研究员张博士展示着监测平台——画面上,中国电信的物联网络将120平方公里湿地变成“透明生态实验室”。 南海三沙海域,中科院的科考船放下搭载5G模块的水下机器人。它用机械臂清理珊瑚礁上的藻类,同时4K摄像头将修复画面实时传回陆地实验室。更巧妙的是,云平台通过AI分析珊瑚生长速率,自动优化移植方案。“以前潜水员一天只能修复5平方米,现在机器人一天能干100平方米的活。”项目负责人李教授表示,这些“数字珊瑚”的成活率比传统方法高出三倍。 夕阳西下,舟山渔民老陈收起手机走向码头,他的船舱里多了一台水质监测仪;青岛港的无人集卡仍在夜色中穿梭,车顶的5G信号灯如繁星点点;海南的红树林里,传感器记录下又一群候鸟的归巢轨迹……这些看似零散的场景,正被中国电信的“数字纽带”串联成智慧海洋的壮阔图景。 当6G、量子通信、海洋元宇宙从概念走向实践,这场深蓝变革才刚刚启航。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海底光缆会成为“海洋神经网络”,AI预警系统能预判三十年后的生态变化,而每一朵浪花都将被赋予数字生命。中国电信的探索证明:科技与海洋的对话,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场充满温度的共同进化。(叶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