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今天邀请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所长徐星先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先生,国家化石办副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张昊楠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俞文峰先生,省地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福龙先生,政和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丰先生,他们将向大家通报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俞文峰先生介绍了近年来福建古生物化石重大发现相关情况。 古生物化石是宝贵、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是地球演化的历史见证。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统筹推动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调查和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自然资源部大力指导下,“十四五”以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地矿局加大全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力度,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组建科研调查队伍,在全省开展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继2023年“奇异福建龙”科研成果发表后,这次又在政和研究发现了“政和八闽鸟”,不断将福建古生物化石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显著提升了福建的知名度。同时,福建其他地方如霞浦、上杭、漳浦、宁化等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让福建省彻底摆脱了古生物化石资源“贫瘠省份”的帽子。 政和大溪古生物化石发掘再次取得突破 2022年10月,在政和大溪盆地发现“奇异福建龙”,实现福建省恐龙骨骼化石“零”的突破,弥补了全球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演化部分空白,在古生物学界产生重大反响,相关成果发表于2023年9月的《自然》期刊,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2024年,政和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又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命名为“政和八闽鸟”,时代距今约1.50亿年。昨天,《自然》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政和八闽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将改写鸟类起源的认知(具体发现过程和成果意义一会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会具体介绍)。除此之外,截至2024年底,政和大溪盆地共发掘出252件龟鳖类、72件离龙类等重点保护脊椎动物化石和142件其他动植物化石,表明“政和动物群”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彰显了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的巨大潜力。 霞浦盐田盆地发现“霞浦生物群”化石 2021年,在霞浦盐田盆地发掘出节肢动物化石40余件、鱼类化石160余件、鳖类1件、两栖类1件、软体动物1件、植物化石80余件,命名为“霞浦生物群”,存续时间约距今1.25亿-1.14亿年。经初步研究,“霞浦生物群”生物种类、数量丰富,其中鱼类化石就包括秉氏鱼属、华夏鱼属、永康鱼属、富春江鱼属、副狼鳍鱼属等至少5种,该生物群能够与中国北方的全球知名“热河生物群”进行对比,两者可能有过生物交流,这对研究我国早白垩世南、北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闽西众多红层盆地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化石 2020-2021年,在龙岩上杭县先后发现了635枚晚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距今约9000万年,在国内引起巨大关注。2022年以来,在上杭县新发现了2个化石产地,新发现各类恐龙足迹820余枚。上杭恐龙足迹群累计发现足迹超过1500枚,包括蜥脚类、鸟脚类、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兽脚类等11类,鉴定16属21种,其中新属3种、新种11种,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恐爪龙类足迹,以及罕见的12平方米正负模对板保存的化石标本。根据专家估算,新发现的化石产地,恐龙足迹赋存数量可达10000枚以上,有望成为数量世界第一、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此外,在宁化、上杭、武夷山、沙县等地还相继发现了数十枚恐龙蛋化石。这些发现充分表明晚白垩世闽西地区非常适合恐龙生活,为下一步寻找大型的恐龙骨骼化石奠定了基础。 漳浦“琥珀生物群”成为世界第三大琥珀生物群 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琥珀生物群,距今1500万年左右,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公布。2023-2024年,在漳浦、龙海新发现7个琥珀化石产地,极大提高了该地区琥珀化石的赋存潜力。同时,琥珀赋存层中还发现了长鼻类象化石,这是该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漳浦“琥珀生物群”生物种类,填补了该地区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空白。 宁化禾口盆地发现棘龙牙齿等化石 2024年,在宁化禾口发现了4件恐龙牙齿和1件疑似鸟类尺骨,以及大量的鳖甲、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化石,距今约9000多万年。经初步对比研究,恐龙牙齿为棘龙牙齿,该时代的棘龙牙齿化石是福建省首次发现,也是国内第二次发现,科学意义巨大。棘龙牙齿、疑似鸟类尺骨等重要化石的发现,显示宁化禾口地区具有开展恐龙、鸟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工作的较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