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上午10点,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福建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今天邀请到了: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芊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道清先生,龙岩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詹崇仁先生,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柳文定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福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的探索实践与思路举措,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首先,孟芊先生介绍了有关情况。 福建加快构建极具福建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如何激活山海联动,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十年来,我省持续推动山海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开展协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28个省和自治区中,2023年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5万元的省区只有2个,福建是其中之一。 具体做法: 一是推动对口帮扶,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建立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制度,创新资金帮扶输血模式、产业帮扶造血模式和多元协作模式,从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干部交流等多领域补强山区薄弱环节。十年来,山区南三龙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7.5%。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筑山海外联内畅“大动脉”。全省基本建成“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率先实现全省铁路环形闭合,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所有建制村100%通客车,直接通邮率和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100%,山区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三是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山海产业发展“新空间”。创新合作模式,谋划推动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加快建设产业飞地、科创飞地。2023年,全省23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700.26亿元,3个产业飞地新落地项目44个,总投资78.7亿元。 大力推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水平稳步提升。 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04%,比全国高4.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1,比全国2.39∶1略高一些。 一是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进一步覆盖。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5%,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超过95%,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基本覆盖全省所有乡村学校,基本实现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进一步延伸。超八成陆域乡镇实现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所有乡镇和九成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 三是城乡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省市县乡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日益成熟,全省培育形成省级乡村特色产业百亿强县15个、超十亿强镇124个、超亿元村252个。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 2023年全省69个老区县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2.2倍,老区苏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出台实施系列革命老区重大政策、规划,闽西革命老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12个原中央苏区县,推动上海-三明、广州-龙岩开展对口合作,2023年,三明、龙岩人均GDP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区域中位居第一、第二位。 二是民生改善绘制新画卷。老区苏区实现“市通动车、县通高速、镇通干线、村通客车”,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23年老区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2969元、增长12.6%。 三是产业发展铸就新动能。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发展茶叶、林竹、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十大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突破2.3万亿元 四是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创造了三明医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林改等一批典型经验,获得“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践基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 下阶段,将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走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前头。 一是加快制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完善实现新时代山海协作的政策体系。其中管总的政策,省委已经制定出台,各个部门会出台一批支持性的政策。另外围绕一对一对的“山海对子”,还会出台针对区域的专项政策,从而构成了一个“总分结合”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产业高水平协作,以山区“产业飞地”为主要承接载体,打造“沿海链主龙头+山区配套企业”山海协作产业格局。三是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科创飞地”作用,打造“研发在沿海+生产在山区”创新链。四是提升山海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补齐山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短板。五是强化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深化山海间劳务、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协作,持续提升山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分级分类推动县域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构建科学完备的城乡空间体系,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分类推进做大做强县城,因地制宜推进乡镇建设,以城带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二是强化城乡建设“三个统筹”,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高效配置,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三是畅通城乡融合“三条通道”,加快城乡间交通通道、数字通道、制度通道建设,推动高水平融合。四是推进县乡村“三级治理”,支持设区市副中心强县扩权,推动经济强镇扩权赋能,稳慎研究乡级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 深入开展共同富裕探索实践,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 一是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联动机制。二是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制度,落实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三是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振兴发展老区苏区,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一是加快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多具有福建特色的试点示范品牌,在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走前头、作示范。二是用好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渠道,借助国家部委和央企的支持,继续推动一批支援项目落地实施,为老区苏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持续深化沪明、广龙对口合作,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制度合作交流,建好沪明临港产业园、广龙合作产业园,携手打造革命老区对口合作的典范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