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25个省份的养老诈骗案引发广泛关注。不法商家通过巧妙的包装设计和虚假宣传将每盒成本仅14.6元的淀粉丸宣称为功效神奇的所谓“保健食品”,以数千元的价格卖给老年人,达到其诈骗老年人钱财、非法获利的目的。 保健食品是一种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广告内容应当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注册证书或者备案凭证、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说明书内容为准,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这款保健食品成分纯天然,绝对安全有效!这款保健食品吃了能治上百种病!这款保健食品吃了能预防癌症,治疗癌症!×××专家推荐,×××协会认证,×××患者亲身经历!”类似的话术和广告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包治百病、“专家推荐”、情感营销,这些都是无良商家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的惯用伎俩。在看到这类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那么,为了避免入坑“保健食品”欺诈及虚假宣传陷阱,我们先来看看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的常见套路都有哪些: (1)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未经审查的保健食品广告;通过渲染、夸大某种健康状况或者疾病,或通过描述某种疾病容易导致的身体危害,使公众对自身健康产生担忧、恐惧,误解。误认为不使用这些保健食品会患某种疾病或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2)用公众难以理解的专业化术语、神秘化语言等描述产品的作用特征和机理。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的内容;或与其他保健食品或者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进行对比,贬低其他产品的情形。 (3)利用或出现国家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或以专家、医务人员和消费者等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 (4)利用封建迷信进行保健食品宣传;宣称产品为祖传秘方;或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保证性内容,或含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无依赖”等承诺;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等绝对化的用语和表述等。 保健食品是节庆热销食品,春节临近,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对当前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经营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市场监管部门温馨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相关的保健食品一定要到证、照齐全的商场、超市、药店或者网络平台购买,要索取销售凭证并保存好销售凭证、产品包装内的说明书等资料,这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凭证;购买保健食品时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使用。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切记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身体有疾病,请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通讯员:陈晔、连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