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注意!别采,别吃,别买!中毒后死亡率高居榜首!

来源:福建市场监管;食安福州综合整理出稿;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06 17:31:40    分享到:

清明时节,空气湿度增加,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也是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食用菌通称为蘑菇。在中国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350多种,不可食用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种。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潮湿的气候和茂密的植被,催生了种类繁多的野生蘑菇。野生蘑菇有着鲜美的口感,在相应的季节,会有不少居民前去采摘。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的辨析经验,尝鲜也是尝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导致食物中毒第二大致病因素,中毒后死亡率更是高居榜首!

由于部分不可食用的野生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在宏观特征上没有明显区别,导致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野生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仅仅从外观上看是非常相似的,即使是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本期野生蘑菇的相关知识,提高有毒蘑菇的鉴别能力!

常见的错误识别方法有以下五种:

X: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虽然相当部分的有毒蘑菇都是色彩斑斓,但仅从外观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不准确的。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也有毒,如:鹅膏等就属剧毒蘑菇类。

X: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生长的蘑菇就有毒,而树下等清洁地方的生长的蘑菇就无毒。

√:大部分的野生蘑菇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也有的是无毒可食。虽然有一些毒蘑菇的确是生长在粪便等“肮脏”环境中,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等有毒蘑菇却是生长在松树等“干净”的环境中。

X:蘑菇与银器、生姜、大蒜、生葱等一起煮,液体变黑的就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蘑菇的毒素并不一定会与银器、生姜、大蒜等产生化学反应。因此,用银器颜色会不会变黑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准确。如:鹅膏蘑菇的毒素就不会发生颜色反应。

X:有分泌物或受伤会变色的蘑菇就有毒。

√:虽然部分有毒蘑菇会有分泌物或受伤后会变色,但是这样的判断也并不准确,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也会流出乳汁,却是美味的可食用蘑菇。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也会变成蓝色,却也是可食的无毒蘑菇。

X;会生蛆、生虫的蘑菇就没有毒。

√:虽然大部分食用蘑菇存放过程中有可能会生长蛆虫等,但是剧毒的鹅膏蘑菇在成熟后同样也会生蛆、生虫。

在野外无毒蘑菇往往会与有毒蘑菇混生,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或部分附生在毒植物上而被沾染毒性。所以即便是无毒的蘑菇品种,仍然会有中毒的风险。

特别提醒

福州市市场监管局提醒:

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自觉做到不采、不食、不买卖野生蘑菇!

不采摘

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不食用

居家饮食、集体聚餐、外出用餐等,做到不食用野生蘑菇,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不购买

不要在路边摊点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的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不销售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要从正规渠道采购蘑菇,做好进货台账,严格把好蘑菇质量关。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不要随意加工游客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