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福建消委会共受理消费投诉60005件,其中教育培训服务类投诉共132件,占总投诉量的0.22%、占服务类投诉的0.72%,与2020年同期相比,投诉量增长了67.09%。 伴随消费量的增长,教育培训行业的消费纠纷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包括预付式付款方式风险大、虚假宣传、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合同暗藏不公平格式条款等。同时还出现教育培训机构诱导消费者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培训费用,引诱消费者陷入“培训贷”,因而关于“培训贷”的投诉也在增多。 案 例:2021年8月,张先生向“中公教育”培训机构报了一个名为“理享学”的培训班,双方签署培训协议,约定:培训费用2万元,以贷款形式支付,如果当年未能通过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则培训机构应在45天内如数退还学费2万元。后张先生向与“中公教育”合作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办理了培训贷,但未通过当年的事业单位招录考试,而培训机构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退款,故张先生向仙游县消委会投诉,要求培训机构退还2万元。经调解,培训机构向张先生全额退还2万元培训费。 培训贷款引发的消费纠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销售话术和技巧淡化还贷压力甚至以无息贷款作为诱饵促使消费者冲动消费。 2、“保过”承诺以及名校承诺是这些教育培训行业的宣传伎俩。 3、利用自己优势地位订立格式条款,为对方设置苛刻的条件,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4、不签书面协议,只做口头承诺,消费者退款无门。 5、以直降优惠的名义收取大量预付费,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提 醒: 福建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培训服务前应详查合同内容,关注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违约责任、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签约时,不要提前预交大量费用,防止培训机构停业或破产时面临退费风险。对于培训机构提出的“学费贷”“培训贷”,不要轻信培训机构的说辞,应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详细情况和相关风险,明确约定还款利率、手续费、解约条件等,并保留好相关消费凭证,遇到纠纷时应积极及时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