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和连江8个镇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四大片区纳入中国东南科学城联动区、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 重磅!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新草案公示! 《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正式对外公示。历时近2年,终于形成《规划》草案。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福州都市圈为目标,全面推进东南沿海生态文明高地、海丝国际门户和创新开放新高地建设,构建“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山海协同”的全域空间新格局。 闽侯+连江 8个镇纳入中心城区范围 根据草案,市域规划范围包括福州市行政辖区范围(不含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陆域和海域管辖范围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包括福州市辖区(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和长乐区)等城市核心区(其中晋安区不含北部宦溪镇、寿山乡和日溪乡三个乡镇),闽侯县荆溪镇、上街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以及连江县琯头镇等城市外围组团,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21年至2035年 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发展愿景是生态山水之城、海丝魅力之都、人文有福之州。 构建“一带四湾”的陆海开发保护格局 以陆海联动与“三区”协同为重点 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发展格局。 • 加强与厦漳泉都市圈分工协作 • 推动与周边内陆省市联动发展 • 加强与“三大城市群”快速交通 联系 • 全方位深化闽台合作交流 引领福州都市圈发展 • 共筑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 • 共营绿色协同的生态环境 • 打造创新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 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 共建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共建同城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跨界地区协同治理 • 以湾区为重点,加强“滨海新城 —平潭、平潭—福清环福清湾、 莆田—福清环兴化湾、宁德—罗 源环三都澳”跨界地区协同。 构建“一带四湾”的陆海开发保护格局。“一带” 为福州市海岸线区域,“四湾” 为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和江阴湾。 “一主一副、双轴两翼一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一主一副、双轴两翼一区”。 一主:福州中心城区 一副:福清市区 双轴:沿江发展轴滨海发展轴 两翼:北部罗源湾地区 南部江阴湾和福清湾地区 一区:西部山地生态涵养区 打造“一圈两片多点”的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深化榕台农业合作,加强闽东北农业产业化协作,打造“一圈两片多点”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按照集聚提升中心村庄、转型融合城郊村庄、保护开发特色村庄、搬迁撤并衰退村庄和待定类村庄等五大类型,对村庄布局进行管控和引导。 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 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8%,构建“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 镇”五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包括: ➢ 市域中心城市:福州中心城区 ➢ 市域副中心城市:福清市区 ➢ 县域中心城市:连江、罗源、闽侯、闽清、永泰等县城区 ➢ 36座中心镇与56座一般镇 延续“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引导城市发展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变,构建“一环两带、两核两心七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在各街道、乡镇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在各城市社区、村庄按照5分钟~10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四大片区纳入中国东南科学城联动区! 以“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为重要方向,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上街、大学城、高新区打造中国东南科学城核心区。将滨海新城大数据产业园、福州经开区、软件园、南通等纳入科学城联动区。 建设“海丝” 国际门户枢纽 充分发挥福州处在“一带一路”交汇节点的区位优势,打造互联互通开放通道以长乐国际机场和福州港为依托,提升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扇面的交通服务能力,巩固提升福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国际服务功能,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运输枢纽。 建设“海丝” 国际门户枢纽 铁路1-2-3出行交通圈:1小时通达海西城镇群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省域全部地市及外省周边地级市,3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及周边城镇群核心城市。 公路1.5-4-10出行交通圈:1.5小时通达市域全部县市,4小时通达省域和海西城镇群核心城市,10小时通达周边省会 城市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周边城镇群核心城市 全球“1-2-3”物流圈:1天通达全国主要城市、2天通达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3天通达全球核心城市 绿色智慧交通以综合客运枢纽为抓手,统筹协调机场、港口、高铁站、汽车客运站、轨道站、公交枢纽等多类客运场站,构建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福州,明天会更好! (综合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