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消费者逛店 不知不觉被“偷”脸

来源:新华社、央视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16 09:24:32    分享到:

 

 有些商家安装的摄像头,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人脸识别信息。(本组图/央视视频截图)

昨晚,2021年央视3·15晚会聚焦“提振消费 从心开始”,曝光了人脸识别安全问题、求职者简历被售卖、老人手机里的安全陷阱等。


  涉及公司包括万店掌、智联招聘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涉及软件包括内存优化大师、手机管家Pro等手机优化软件。


  【曝光】

  人脸识别摄像头搜集海量信息

  涉及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商店


  监控摄像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已经无所不在,有些商家安装的摄像头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获取涉及顾客隐私、财产安全的人脸识别信息。


  在上海家饰佳科勒卫浴专卖店,摄像头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这种摄像头与众不同,具有人脸识别功能,而且不少门店都装有这种摄像头。一旦顾客进入科勒卫浴门店,人脸信息就会被捕捉、记录,以后顾客再去哪家店、去了几次,科勒卫浴都会知道。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华东区零售销售主任说:“比如一个人进入B店,B店会提示这个人也逛过A店,B店如何去接待、如何去报价,就有心理准备了。”


  摄像头上标注着“万店掌”字样。苏州万店掌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承认,科勒卫浴等不少企业都安装了他们的人脸识别系统。


  除了苏州万店掌公司,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雅量科技有限公司、瑞为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同样为不少商家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经理说:“正通汽车100多家4S店全部装了我们的人脸识别系统,代理的都是高端的车子,宝马什么的。”顾客只要去过任意一家,人脸信息就会被掌握。


  在无锡宝马汽车4S店,记者发现了瑞为公司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在港汇恒隆MaxMara专卖店,记者也看到了万店掌公司的摄像头。


  记者在全国多地先后调查了20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所到之处,人脸识别信息均被偷偷获取,没有一个商家明确告知,征得同意更是无从谈起。


  央视3·15晚会表示,尽管法律明确规定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获取人脸识别信息,然而在我们周围,偷偷获取涉及我们隐私、财产安全的人脸识别摄像头数量惊人,甚至这些最核心的生物识别信息,已经被和我们毫无关系的第三方公司所掌握。


  大量求职者简历被售卖流向黑市

  涉及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等


  近年来,警方破获了多起诈骗案,不法分子从网络黑市购买大量个人简历信息实施精准诈骗。这些信息精准的简历是怎么来的呢?


  央视3·15晚会曝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猎聘网的求职者简历,只要给钱就可随意下载。


  记者体验发现,招聘企业通过上传营业执照和法人信息注册企业账号,就可以在智联招聘上发布职位、查看求职者简历。而通过企业账户,只要交钱办理会员,就可以不受数量限制下载包含姓名、电话及邮箱地址等关键信息的完整简历。


  虽然智联招聘宣称,企业用户不应以任何方式泄露简历信息。但是对于下载后的简历信息,却缺乏管理和监测,任其流入网络黑市。


  智联招聘宣称,不会在搜索结果中公开求职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但求职者并不知道,只要肯花钱,企业用户就可以毫无限制地下载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他们更不知道自己的简历被谁下载,拿去做了什么。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人在兜售企业账户。通过伪造资质申请下来的企业账户,只要支付费用,就可以随意下载信息详尽的个人简历。通过这样的途径,大量的个人简历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不法分子的黑手。


  以自述式文章发布虚假医药广告

  涉及UC浏览器、360搜索

  网上的以自述式文章发布的虚假医药广告。

  央视3·15晚会曝光360搜索医药广告造假链条,UC浏览器涉及为无资质公司投虚假医药广告。


  记者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前几条都是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经历,下方标注着广告字样。广告里网友自称,自从认识某老师,按照老师给的方子,血糖恢复稳定,胰岛素都停用了。


  在这种以自述式文章发布的广告中,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任何药物,只是多次推荐老师的微信号。记者通过添加文章中推荐的微信号购买产品。号称两个月内全效解决各种更年期症状的“御橼膏”,其实是普通食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近年来,3·15晚会针对互联网中的虚假广告问题进行过多次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一部门也曾联合印发通知,强调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医疗、药品等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广告。


  在这样的严厉打击下,这些虚假广告“不能直接进行投放,而是需要转换技巧”,它们通过“落地页(H5页面)——加微信、吸粉——微信售卖产品”这样的操作模式逃避监管。谨慎的销售经理还表示:“他们只为大客户量身定做。”


  而对于没有资质的广告,也可以借助“套户”被投放出去。“套户”就是将审核过但不再运营的闲置账户利用起来,给到没有资质的广告主。这些代理公司还有大量的类似账户,随时应对被查封的风险。


  代理公司方面表示,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从广告的资质到内容、网页设计、账户维护,一条龙服务。记者只提供了一个微信号和产品类型,代理公司很快就制作出了一篇内容为减肥、降血糖的自述广告,和一篇有问必答、快速问医师的专家答疑广告。专家子虚乌有,疗效神乎其神,评论也是事先写好的,就连点赞数量也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


  除了关键词搜索,这些代理公司还向记者推荐了另一种精准的广告投放方式——信息流推广。不需要用户主动搜索,通过分析用户上网的行为习惯,就能将相应的虚假广告推送到用户手中。


  手机清理软件将老人推向被诈骗深渊

  包括手机管家Pro、智能清理大师、内存优化大师等


  一些手机清理软件会偷偷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

  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清理软件黑手伸向爸妈,它们正将老人推向被诈骗深渊。涉及软件包括手机管家Pro等App。


  晚会显示,70多岁的李女士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小说时,手机屏幕总会自动蹦出一些“安全提示”:“病毒”“垃圾”“内存严重不足”。李女士按照提示清理了手机,但她发现这些“安全提示”越清理越多,手机越用越慢。


  日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监测,在一款小说阅读软件里,正常阅读过程中出现了“安全清理”提示,工作人员点击后,下载安装了一款叫“内存优化大师”的App,自动清理过程中又继续蹦出“清理手机缓存”提醒。不断“提醒、下载、清理”,同样路径接力重复,手机上接着又安装了“智能清理大师”和“手机管家Pro”。


  央视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后发现,“手机管家Pro”App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清理手机垃圾,背地里实则在不断偷偷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介绍,更大的危害在于,这类App驻扎在老人的手机里,不断在后台发送用户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画像”,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于是,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推送到老人的手机上,使得一些老年人上当受骗。    (据央视报道)


  【倡议】

  线下购物

  七日无理由退货


  3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出倡议,倡议广大实体店经营者自愿参与“七日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活动,积极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希望实体店经营者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承诺,认真践诺,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作出贡献。


  目前,国内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销售方式,都已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实施了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大消费者期待“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 (据央视报道)


  【新规】

  直播带货视频

  至少保存三年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昨发布,5月1日起施行


  3月15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在央视“3·15”晚会现场正式发布,将于5月1日起施行。


  针对网络交易新业态监管问题,办法对当前“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活动中的经营者定位进行了明确规定。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经营者同时提供网络经营场所、商品浏览、订单生成、在线支付等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应当依法履行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义务。办法 还规定了直播服务提供者将网络交易活动的直播视频自直播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三年。


  针对网络经营主体登记问题,办法对电子商务法规定的“便民劳务”和“零星小额”两类免于登记情形进行了具体界定,即个人通过网络从事保洁、洗涤、缝纫、理发、搬家、配制钥匙、管道疏通、家具家电修理修配等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或者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10万元的依法无须进行登记。


  针对压实平台责任问题,办法规定了平台应当每半年向住所地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报送平台内经营者身份信息;平台要对平台内的经营活动建立检查监控制度,并对违法行为及时处置和报告;平台不得干涉平台内经营者的自主经营,不得通过各种手段禁止或者限制平台内经营者自主选择多平台经营、自主选择快递物流等交易辅助服务提供者等。


  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办法要求,经营者不得将搭售商品等选项设定为消费者默认同意,不得将消费者以往交易中选择的选项设定为消费者默认选择;要求自动续费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以及续费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等。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办法规定了网络交易经营者应当明示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信息;在收集、使用个人敏感信息前,必须逐项取得消费者同意;未经被收集者授权同意,不得向包括关联方在内的任何第三方提供。


(据新华社和央视报道)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